职工文苑 蒸馒头

发表时间: 2022-08-08 17:14:58

作者: 扬州日模邗沟装饰工程有限公司

浏览:

蒸馒头


    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 春风送暖入屠苏, 千门万户曈曈日, 总把新桃换旧符”宋朝诗人王安石的《元日》描写了人们迎接中国传统节日的---春节的生动场面,春节凝聚着每一个漂泊在外乡游子的一份思乡的情愫,经意或不经意间,春节的脚步已越来越近。

    蓦然回首,已经过了不惑之年,花白的头发已经爬上了鬓角,不由感叹时光如白驹过隙,人生弹指一挥间,来扬州工作,在建筑这个行当已经二十多年了,故乡的天还是那片天、水还是那道水,只是自己再无法返回少年了,多么怀念那曾经懵懂的青葱岁月,多么怀念那充满亲情,凝结着乡愁的春节。

    童年是在素有建筑之乡、长寿之乡美誉的如皋乡下度过,母亲去世得早,父亲独自拉扯我们兄弟姊妹四人生活,虽然父亲在事业单位谋得一份公职,但是父亲为人正派,性格内敛,从不屑与人斤斤计较,更不齿于为了三斗米折腰,在平均生活水平不高的七、八十年代乡下,童年的生活并不轻松,父亲为了家庭每天早出晚归,回来总是累的话都不想说,更别说对我们几个小孩的学习监督了,好在当时的教育没有现在这样的变态,我们兄弟姐妹四人,大的带着小的,互相搀扶着生活,日子自然算不上“特别幸福”,在青菜、萝卜、玉米粒的日子里总是数着手指头期待在春节的来临。

    对小时候春节的记忆都是甜蜜的,总是和糖果、压岁钱、新衣服、美食、掼铜钱、走亲访友等等联系在一起的,而其中最难忘记的就是那充满仪式感、具有春节里程碑意义的春节蒸馒头了,老家将年蒸称之为蒸馒头,如皋的年蒸不同于扬州,有一套特定的程序与地方风俗。

    小时候,年蒸从进入腊月中旬就开始准备了,由于老家的青壮年有三分之一是从事建筑行业的,还有的是在外面做老板、做生意,家里留守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、小孩。腊月中旬,勤快的主妇就开始张罗,将平时舍不得吃的小麦、糯稻都拿出来,到村口的加工部碾成细细的面粉和黏黏的米粉,回去仔细晾晒,找几个已经发黄的白布口袋,清理干净装进去,认真的分类码在家中备用。到了腊月十五左右,各家的老人就开始准备蒸馒头用的酵水了,不同于其他地方蒸馒头用酵母发酵,老家蒸馒头用的是酵水,一般要提前一个礼拜准备,酵水的质量关乎到馒头的质量,小时候总是感觉到一股仪式感与神秘感。首先要准备一个大缸(以前馒头蒸得多),放在一个保暖的地方,一般是在烧火的炉膛对面,将事先煮好的一大锅粘稠的米粥,等温度降到四、五十度,拌上前一年留下的老酵头,倒进事先洗净、并用开水烫过的缸里,缸口和缸四周都要盖上厚厚的棉被,防止温度挥发掉,家中有小孩的,老人都会告诫:“千万不许打开棉被,要不然就不长了,就没有馒头吃了”,小孩不知道什么长不长,但为了吃馒头一般是不敢打开的。接下来的一个礼拜,每天晚上都要煮上一锅白米稀饭,家里人将里面的稠的捞起来吃掉,剩下的稀粥汤就倒进缸里,捂好让它自然发酵.。小孩这时往往都会趴在缸口,露出好奇、神秘的目光,看在大人拿一根细长的擀面杖在缸里面慢悠悠的搅拌,缸里散发出阵阵的酒气,把小孩的小脸熏得通红通红。有经验的老人会通过每天加粥汤时酒曲的味道判断酵水的好坏,喜欢喝酒的,那他会增加每天稀粥汤的量,留一部分酵水做米酒。

    正式的年蒸一般在腊月的二十五、六左右开始,这时候在外面搞了一年建筑的游子大多数已经回到家中,年蒸一般会选择一个晴朗、温暖的日子,因为温度高一点有利于面粉的发酵。传统的风俗中,年蒸是忌讳外人串门的,估计是怕来去的人多,门老是开启会影响发酵的温度吧?早晨,年蒸的这家主人会将一块帐(以前一种芦苇夹起来,放在猪栏门口挡风用的类似于门板的东西。大概2米见方)用一根棍子斜撑起来,放在家门口的路边,路过的或者左邻右舍就知道了这家准备年蒸了,就不会进去这户人家了。也有喜欢开玩笑且关系还算不错的乡党会隔着门帐外大喊一声“家里有人吗?年秉生(粘饼生)来了”,意思蒸的馒头粘牙、扁的像饼、还是生的。主人听到一般不会生气,但是还是会佯装着骂道“呸呸呸、有多远滚多远”拿一根棍子将这个人赶走,留下一院子“哈哈得意的笑声随风而去。家庭的主妇也会一改平日做家务时的邋遢装扮,穿上红红绿绿艳丽的服装,与平时的风风火火不同,声音也是软糯的,打上一盆温水,温柔的将男人那布满裂痕的双脚按在水里,找一块香皂,一支旧牙刷细细地、一次又一次的清洗男人的双脚,剪去男人多余的趾甲。家中如果没有其他的兄弟姐妹的,有时这家的女主人会喊上娘家兄弟或者老父亲做自己男人的助手,当太阳升上了树梢,气温上来后,年蒸的和面发酵工作就开始了。

    和面必须事先准备一个大木盆,洗干净,倒进去一袋精面,将已经发酵一个礼拜的酵水倒进去拌合,酵水与精面的比例是个技术活,多了蒸出来的馒头扁扁的像是烧饼,还粘牙。少了面太硬,不容易蒸透,还夹生。和好的面必须达到,一拳下去还能够自己回弹回来的为妙。老丈人利用自己的经验把舵,小舅子配合将酵水与精面简单拌合,剩下的就是家中男人的功夫活了,以前市场不活跃的时候,每家的年蒸少的也有二三百斤,多的有可能就是一千多斤,没有和面机的年代全部用两个大拳头去搅拌是吃不消的,男人这时会用已经清洗干净的脚去踩面,一大木盆面一般需要踩四五百次才能够踩透,一千斤精面最起码要分十几盆搅拌,要踩七八千次,这是个耗费体力的活,一般人还没这个体力,现在看来似乎也有点不太卫生的,但是以前每家都是这么过来的,也就感觉不到什么了,和透的面还要再次放回到缸里,用厚厚的棉被将缸层层的包裹起来,让它继续发酵几个小时。

  面和好后,家中有蒸笼的,要赶紧将蒸笼拿出来清洗干净,检查有没有霉蛀、损坏什么的,没有蒸笼的要预先向人家去借,中午前去取回来(计划经济时期不是每家都有能力添置蒸笼的),每家将新买的,用蒲叶编织的笼垫也洗干净,放在一边晾干备用。有的需要做米糕的还要去借面模,买一些食用洋红,拌合起来留着盖戳用。这一切忙乎结束,基本上也到中午了。家中的女人会将预先准备的酒菜端上,然后手撑着下巴,坐在一旁温柔的看着自家的男人和兄弟、父亲喝酒,聊一些在外面的奇闻趣事,这时的男人是最幸福的,也是充满成就感的,一手抹着油汪汪的大嘴巴,一手挥舞着,抒发着自己的男人豪迈,不知不觉中,男人们已经恍如神仙了。午后的时光,酒足饭饱的男人们有时候也会小憩片刻,静静的等待面粉的发酵。

   男人在家养精蓄锐时,也到了女人们上场表演的时间了,她们会到自家的菜园子里,将经过霜雪洗礼的青菜拔几大筐回去清洗晾干,再用菜刀细细的剁碎,稍稍腌制,用蛇皮袋装起来,放在板凳和扁担绑起来做的杠杆下面,压榨去青菜多余的水分,有条件的剁上十斤八斤的肥肉,搅拌在一起,加点生姜、大葱,就变成香喷喷的青菜馒头包馅了。喜欢吃萝卜馅的,还会用刨子将萝卜刨碎,加一点虾米、肥肉馅也就成功了。记忆中的馒头包馅还有豆沙糖的、大白菜的,条件好一点的还有纯肉馅的等等。

    我们家的馒头馅准备工作,母亲去世前基本不用我们兄妹几个插手的,她总是轻柔的催促我们几个孩子去看书,自己一个人有条不紊的安排。母亲去世后这一切的工作就落在大姐的肩上了,大姐把我们四人组织起来,进行分工,哥哥负责从井里面提水,将青菜去根、清洗干净,大姐、二姐负责将青菜晾干、切菜、压榨,我是最小的,自然从事最轻、没有技术含量的辅助工作了。有时候我也会耍赖,闹着要跟父亲去菜市场买肉,逃避劳动,父亲是明白我的伎俩的,但从不说破,让我坐在28自行车的大杠上,带我去菜市场。那时的条件虽然都很辛苦,但是到了年蒸,每家还是慷慨的。尤其是我们家,有一份固定工资收入,在农村生活还算中上水平,虽然父亲平时精打细算,但是到了年蒸这天,为了招待帮忙的舅舅,父亲总是会准备一点酒肉之类的,也让我们几个小孩顺便感受一下过年的气氛。在菜市场买下做馒头馅的肥肉后,父亲一般会带我去一在当地个比较有名气的熟食摊,买点下酒的熟食,这时父亲对我这个小儿子,总是特别偏爱的,选一块大大的、肥瘦相间的猪头肉塞在我的嘴里,让我解馋,那种味道--------,三十多年过去了,走遍了大江南北、吃遍了川鲁粤维,但是似乎总是没有超过的。

   包馅准备好天就快黑了,男人也休息的差不多了,在酵母的作用下,面粉比原来大了将近一倍。晚上,用过简单的晚餐,就将大锅腾出来,注入满满的一锅水,锅四周围上一圈草垫子,防止热气外泄,草垫子上面平铺上蒸笼的底板,架起木材、煤炭,开足鼓风机,先将一锅水烧滚,在烧水的同时,包馒头的工作也同时进行了,家里会与不会包馒头的,都围坐在桌子的周围。大人们先在桌子上洒一层干面,将大缸中酵面扯一块出来,分成一团一团的小块,揉成一个一个的小圆子再拍平,将馅料包进去,然后将开口的部分捏合起来,一个馒头的形状基本就出来了,放在已经刷过水的笼垫上面,整齐的将笼内排满了,就可以上锅蒸了。馒头包好一笼后就要赶紧上锅,接着做下一笼,间隔的时间不能太长,要不然会生熟不均。如果炉膛内的火很大,蒸汽上来的比较快,就要将馒头停一下,做一部分酵条,酵条是长形的、实心的不用包馅,直接搓成一根根长条,放在笼里面蒸,加工速度比较快。酵条主要是为了蒸出来后切片晒干保存用的,晒干后的馒头片可以保存一年,是平时早餐的主要辅助食品,在计划经济那个时代也是必不可少的。随着蒸笼一层层上叠,到了十二层的时候就不能够再往上摞了,全部停下来,加大火力进行蒸煮,这时屋子里面已经弥漫着蒸汽。根据气温大概45分钟左右,馒头差不多快蒸熟了,因为蒸汽是从上向下蔓延的,有经验的男人会掀开最上面一层,用沾水的食指在馒头上面按一下,根据回弹的速度,就知道该不该下笼了。

   下笼的过程是愉快了,经过一年的积淀,一整天的期待,终于迎来了这快乐的时刻,大人们从上向下有条不紊的将蒸笼卸下来,放在早已铺好的花联上(一种用塑料线将芦苇杆连接起来晒东西的物品,类似于硬质的晒垫),小孩拿一个水碗,里面盛点凉水,粘一下,将笼里面一个个滚烫的馒头出来,放在花联上,大人将空下来的蒸笼赶紧拿回去继续做馒头,小孩会在这间隙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刚出笼的馒头塞在嘴里,一股酵香与青菜混杂的香味顿时填满了口腔,充实了整个味蕾。

   蒸出来的馒头稍微凉一下,除了留一部分年前和过年吃的,余下的就要装起来,留着春节后食用。和扬州的口味、习惯不同,老家的馒头是不会晒干的,要保持松软的口感。等温度降到不烫手的程度,要找一些厚实的、不透气的塑料袋装起来,将袋口死死地封住,不让空气和细菌进去,这样会增加馒头的保质期限,时间长的十天、二十天也不会发霉。酵条是不能够装袋的,要放在花联上凉透,一层一层的摆放整齐,留着第二天白天把它切薄片,晒成馒头片。

    一般人家做馒头的时候也会做一些馒头鱼、小兔子或者其他的小动物,这主要是用于春节祭祀,还有的人家会加工一些米糕,这些都需要面模,先在面模上洒一层干面,将和透的米粉、酵面倒在面模里面拍实,然后反过来倒在笼里面,蒸熟后用食用洋红画成眼睛、小嘴,一条条栩栩如生的动物就产生了,这是小孩的最爱了,也是童年岁月里最值得回忆的事情之一了。

    过去因为年蒸的数量较大,年蒸持续的时间也较长,有时会蒸一整夜,小孩是坚持不了那么长时间的,能够坚持到半夜,五六批次也就很不错了。半夜时分,新鲜劲过去了,馒头吃足了,瞌睡也上来了,野性、泼辣的小孩会在炉膛前的被窝中和衣睡下,留下一群大人在那边继续忙乎。第二天早晨,家中人多,年蒸也较多的人家可能还在继续,但是大部分人家已经结束年蒸了,小孩一睁开眼,院子里的花联上摆满了馒头与酵条,忙碌了一夜的男人有的已经回房间补觉了,留下小孩和妇女赶紧清洗蒸笼,要赶在上午前还给人家,因为有可能下一家已经在排队等候了,去还蒸笼的时候不作兴空着还给人家的,必须在每一层中放一个馒头,这也许寓意着丰收和报酬吧?蒸笼还掉了,年蒸的工作基本也就完成了,年的脚步也就越来越近了。
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现在的年蒸已经有专业的人员利用先进的专业设备代替了,老家已经很难看到儿时那种规模的年蒸了,年蒸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回忆,作为儿时的深刻记忆一直无法忘记,这也许就是所谓的“思乡情愫”吧。

    “今人不见古时月,今月曾照古时人”,“月是故乡明,人是故乡亲”。每逢佳节倍思亲,古人的话总是这么经典。或许是受到即将到来的节日感染,突然很思念已经老迈的父亲,逝去的母亲,想念父亲做的饭菜的味道,想起浓浓乡情的年蒸。“羊尚有跪乳之恩,乌鸦尚有反乳之义,鳝鱼尚有护子之情,藏羚尚为子跪求,黄鼠脱皮喂子”对于每一个中华儿女而言,百孝为先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,对于我们每一个建筑业的游子来说,儿女温情的陪伴是给父母最好的礼物,莫要等到“子欲孝而亲不待”成为我们终生的遗憾。

    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

收录于合集 #企业文化
 24
上一篇职工文苑之 快件下一篇党员风采之 耿广祥


职工文苑 蒸馒头
蒸馒头    “爆竹声中一岁除, 春风送暖入屠苏, 千门万户曈曈日, 总把新桃换旧符”宋朝诗人王安石的《元日》描写了人们迎接中国传统节日的---春节的生动场面,
长按图片保存/分享

 

联系我们

7X24小时电话

0514-87613451

87343188(总机)

公司地址:扬州市邗江物流园区物港路8号

搜索

  sasz2@v-type-italy.com

 15602152023

关于我们
类似工程
各类证书
新闻资讯
在线视频
联系我们

7X24小时电话

0514-87613451 87343188(总机)

公司地址:扬州市邗江物流园区物港路8号

 

日模邗沟公众号

 

日模邗沟企业门户

Copyright © All Rights Reserved  扬州日模邗沟装饰工程有限公司  网站地图
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使用企业微信
“扫一扫”加入群聊
复制成功
添加微信好友,详细了解产品
我知道了